林斌的话再次重击了杨乾的心,感觉投资核聚变电站简直是一本万利。
本来他打算按照实际建设成本翻十倍对外承接工程,现在看来还是太便宜了,按照60年使用周期计算,翻百倍后度电成本也比现在的核裂变电站要低。
平时的维护成本很低廉,就每年更换一次的碳晶中子阱薄膜是最贵的零部件了,但更换下来后依然可以制作C14原料销售,还能回不少本钱。
问题是翻百倍后,能一次建设一座1000万千瓦发电功率的国家和企业就非常有限了,严重制约了发展速度。
这就是矛盾的点,杨乾想要赚更多钱,不想白白便宜了那些发电企业,但发电企业很难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来建设。
一座1000万千瓦发电功率的电站,需要投资1万亿元,而且不是降低发电功率建设就能成比例减少费用。
想要年发电量达到9万亿度,需要建设106个千万千瓦的核聚变发电站,也就是需要投资106万亿元。
如果电价不变的情况下,在我国需要20年左右回本,这还没计算运营成本和更换零部件成本等。
杨乾摸了摸自己的下巴,觉得与其艰难向市场推广自己的核聚变发电技术,还不如干脆自己成为全球能源巨头。
不仅能快速推广到全球,而且持续赚钱能力更强,就算中间发生了波折,反正建成一年多就能回本,总不能刚建成就不让经营吧?
回本之后就是纯赚。
别人投资千万千瓦需要1万亿,他投资就算支撑全球发电需求,总投资也才3.5万亿元多点,不会超过4万亿元。
整个投资收益期内,将获利超过250倍,看上去是一本万利。
但放在60年投资周期来看,其实年回报率也就10%左右,只是对如此庞大规模的资金来说,回报率依然很可观。
资金规模只要上了1000亿元,年增值10%就比较困难了,更何况是如此长期稳定的增值,算的还是复利,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投资品。
杨乾看完这里,让实验室这边做好商业化准备,进一步优化各零部件生产流程,尽量再降低成本。
然后直接去了另外一个实验室,这里进行研究的是长距离大功率无线输电技术,本来没打算用在地面输电上,而是准备用在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