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在对杜某进行测前访谈时,问他:“你还能想起来1984年10月24日晚上都干什么了吗?”
杜某仰面望天,呈认真回忆状:“哦……我在家看电视呢……记得是足球比赛。有我爸我妈证明。”
好嘛!15年前的一天晚上的事记得如此清晰,且不忘说出证明人来。武伯欣和丁同春相视一笑。
果然,在下一步的测试中,心理测试系统的图谱清楚地显示出了他的犯罪心理痕迹,所有涉案目标题均为显着相关!
杜某被认定为作案成员之一,这就注定他是回不成家了。
张某因中午喝过酒,不具备测试条件。另外四名嫌疑人经测试均被排除,认定与此案无关,说明第二条线索不实。
第二天晚间用同一套题再测张某,三遍之后也被认定为作案成员之一。同时,认定此案为两人结伙作案。
武伯欣几年来运用心理测试系统已经实案测试过500余起疑难大案要案,准确率达98%以上,因而对测试的结论非常有把握。
他告诉办案人员:重点审讯杜某!
董振学被害案就这样被打开了缺口。
随后的审讯还较顺利,张某、杜某在顽抗了一段时间后,相继交代了作案过程,两人的交代材料相互印证,与现场勘查情况十分吻合。办案人员在犯罪心理测试专家的协助下,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使15年前的那起面目模糊的积案一点儿一点儿地清晰起来。
1982年,逃脱了拘留处罚的杜某对派出所所长董振学怀恨在心,时时想着要出出这口恶气。
1983年,杜某与同在酒厂上班的张某结拜磕头兄弟时,就琢磨着利用一下张某。
小主,
二人称兄道弟一年后,杜某告诉张某“有人跟我过不去,想教育教育他!”张某拍着胸脯,满口答应帮忙。
1984年10月24日下午,杜某在马圈子胡同口遇见董振学骑车外出,估计是有人请董吃饭,遂临时起意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动手。杜、张二人身藏砍刀,骑车在董振学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来回转悠。
大约晚上7点钟,杜某在义县大佛寺附近发现董振学,二人一直跟踪到马圈子胡同内,张某在前用车将董振学别到墙边之后,张、杜二人从前后两个方向砍杀董振学。
得手后,张某见被砍的人身上有枪才意识到杜某的仇人原来是警察。杜某抄起手枪,扔掉包枪的红绸布,问张某要不要,张某畏惧地摆摆手,杜某将手枪插入腰间,随后二人逃离现场。
关于遗留在现场的那顶单军帽,据张某交代,事后杜某问过他,自己干事时戴没戴帽子,又四处找过,但没找到。
令人遗憾的是,作案人使用的杀人凶器早已被扔进义县大凌河,这些年来河水改道,现已无法查找;那支杜某抢走的手枪被他拆卸后乘火车分散扔在数百公里长的铁路线上,具体方位早已记不清,虽经办案人员沿线多方查找,均无结果。
当然,最为遗憾的应是15年前的“漏查”。不过,此案能在15年后快速突破,再次证实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罪犯虽然躲过了15年,但到底还是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2000年7月10日,辽宁省北宁市人民法院对杜某、张某袭警一案作出判决,杜、张二犯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