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又与其他儒学大师存在不同之处。
他不仅推崇儒家的‘仁’,
在吸收诸子百家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重法爱民而霸’的治国策略,
这种独特的思想融合,
使他的治国之道显得更为全面和深入。
这也与后世封建王朝最常使用的‘儒皮法骨’的政策,相类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荀子兼容百家的教学理念,
使他以儒家大师的身份,
成功培育出了诸如李斯、韩非子等杰出的法家人才。
李斯学成之后,
原本希望通过荀子的引荐,
拜入楚相春申君黄歇的门下。
可当荀子表示可以满足他这个愿望时,
李斯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
他说:‘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他觉得现在出现了一个好时机,
就是如今的秦王有志于统一天下,正是布衣之士奔走效力、游说之士大展才华的好时机。
不管李斯是真的看出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还是嫌弃楚王不足以成大事,而六国又都太弱,无法为他提供建功立业的舞台。
总之,
荀子对李斯的野心看得明白,因此并未强求。
毕竟,
他自己作为一个赵国人,
都能在楚国任职,
又何必去操心弟子是选择侍奉楚国,还是侍奉秦国呢?"
“李斯初到秦国,
便恰逢秦相吕不韦,在大力招募人才。
李斯闻讯后,便主动上门毛遂自荐。
在与李斯的深入交谈后,
吕不韦发觉此人才华横溢,且又是儒学大师荀子的高徒,
于是立马将其招揽为舍人。
舍人指的便是门客,
在战国及秦汉时期,
舍人常常是许多有志之士实现抱负的起点。
李斯,由此正式开始了他在秦国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