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一过,朱予焕便搬回了东宫,毕竟该学的学了个差不多,总不能一直赖在坤宁宫不走,况且朱予焕还要回去继续听日讲,她倒是想放假,可那群侍读讲官不乐意啊。
如今朱予焕就是块试验田,侍读讲官们看着的不是顺德郡主,是未来储君成为一代明主的可能性。
顺德郡主身为女子尚且能够饱读诗书,未来的皇孙怎么可能会差?
饶是朱予焕这种接受能力极强的人,在面对自己那一群眼冒绿光的先生的时候,也不自觉汗流浃背。
这眼神怎么不像读书人,倒像是大灰狼看见小绵羊似的,看得她心里直发怵……
纵使心里一千一万个疑惑不解,朱予焕还是照常好好读书,照常交自己的策论心得。
听讲过后,朱予焕将自己的心得交上去,这才看向旁边的一摞册子,好奇地问道:“曾侍讲,这一摞是什么啊?”
被称作“曾侍讲”的曾鹤龄解释道:“这是翰林院内官员所作文章,也有一部分是未能拜入翰林院、已经补缺为官的人所作,定期交由杨学士查阅,拔擢有识之士,臣只是负责整理。上面的事翰林院内的,从这里开始时是一些官员的文章。”
他口中的杨学士自然就是如今担任翰林学士、掌管制诰文翰的杨溥,名义上朱予焕也该叫他一声杨师傅,不过翰林学士事务繁多,朱瞻基又过了天天上课的年纪,因此常常是侍读讲官们和朱予焕作伴,杨溥偶然来点个卯,主要也是为了露脸表示尊重,顺便监督和核验一下这群永乐十九年的进士们资质如何。
朱予焕给了他们一个同情的眼神,道:“原来先生们也有课业,看来‘同是天涯沦落人’。”
别看平日里授课的时候,这群讲官们各个口述圣人之言,但私底下都极有个性,尤其是遇上朱予焕这样生性自由却又天资上乘的学生,长久相处下来也就渐渐卸下心防,私下相处如平常一般。
曾鹤龄有些哭笑不得地开口道:“身为读书人,时时读书、时时有感,多写心得感悟于学问有益。”
朱予焕嘿嘿一笑,问道:“我能看吗?”
曾鹤龄看了一圈,屋内就剩他们两个了,他压低声音道:“这……不合规矩吧?”
“又不是春闱、秋闱的卷子,应该可以看看吧。”朱予焕伸出手拍了拍那一摞心得,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也是一种隔空切磋呀。”
虽然朱予焕说出口的词有些生僻,但曾鹤龄还是明白了朱予焕的意思,犹豫片刻,他只好道:“郡主只能在这里看这些,一会儿臣就走。”
“好好好。”朱予焕拿起其中一本,刚翻了一页,又看向旁边的曾鹤龄,道:“不如……曾先生你去门口放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