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幸好还有辽东

“总算有一个提出解决方案的官员。”张蔷当场批示道,“准!回复方岳贡,允许他向士绅富户筹款,也可以从央行贷款,可以分期还款。”

“继续……”

法容拿起一份奏折:“四川巡抚刘汉儒奏报:蜀地冬春连旱……”

张蔷咬着牙,听法容念完奏报,再看看桌子上的那幅地图,已经是全国山河一遍红……

看来,就算推广了新作物,最多只是少饿死一点人,实际情况是,还是要饿死人!

她将笔在地图上游动,慢慢地划到了辽东,嘀咕道:“幸好还有辽东……”

…………………………………………

张蔷思考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就召开了顾问小组会议,并在会议上确定了抗旱救灾的基本原则:稳秩序,保民生。

除了往年的常规措施之外,今年最大的亮点,有两点:一、朝廷决定将三年、五年后才能兑现的辽东土地债券,改为今年就可以用辽东的土地抵偿,前提是今年就要组织人手到辽东开垦土地,种植粮食。

二、朝廷将新建一支远洋捕捞船队,由登莱水师护航,到鲸海海域捕捞鲱鱼,并允许民间的海捕船,跟随朝廷的船队,到鲸海海域捕鱼,民间船队同样受水师保护。

两项新措施在《明报》上一公布,立即在南北两京掀起无数的话题和风暴。

南京龙江造船厂的订单,一下子排到明年初,全是远洋航行的一号海船,还有人暗戳戳地打听,能不能造郑公公当年下西洋的大海船……

其他民间造船厂的订单量,也大涨,有造船经验的技工,成了各家船厂争夺的香饽饽,最后连木工,也成了抢手人才。

工部也不再藏私,将历年积累下来的造船资料,按型号整理成书,印刷了一本《鲁班经之船经》,让各家船厂生产的船只,同一型号大小一致,船只配件还可以互补,一下子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造船业的兴起,带动上游的木材、麻、桐油、钢铁等原材料市场生意兴隆,许多受灾地区的青壮,找到工作,一人挣钱,足够养活一个八口之家。

下游的,船上的水手、杂役需求量也大幅增加,招水手的牙行,将广告都贴到了荆湖水乡的乡镇,还与当地牙行合作,下到各乡村去招人,许多百姓,眼看着今年地里没收成,都将家里青壮,送出去挣钱。

第一波水手招走后,第二波招人去辽东垦荒的告示,又贴到了各县衙、乡镇的告示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