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历史的厚重感(封李冰为水神。)

【#卧铁#】

【秦昭王后期,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开始修建都江堰。

他首先“凿离堆,避沫水之害”。

将瀚山伸向灌县城西的一段余脉,凿开一道约二十米宽的引水口,这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能引水灌溉成都平原。

二是“壅江作”。

也就是修筑都江堰分水堤。

其布局是:在离堆以上的一段江心,沿左侧山麓的走向,就地取沙石修筑长堤。并将此段山麓,修整成为引水渠的左岸,构成从右向左的弧形弯道,以迫使表层水自右向左进入引水渠,底层水挟带泥沙仍奔向正流。

而后历朝历代,都会对都江堰进行维护和清理淤沙。

汉时设“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

季汉时,诸葛武侯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

一直明清时期,相关机构一直在制定和完善都江堰的岁修制度。

而清理淤沙需要清理到什么程度?

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

演变到后世,变成了卧铁。

卧铁与“深淘滩、低作堰”的6字水则,以及“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8字格言,是都江堰岁修淘滩的尺度。

目前可见的卧铁至今留存4根。

第一根最早铸于明代万历三年由四川御使巡按郭庄主持铸置。

第二根为清代同治三年何咸宜铸。

第三根为27年管兴文铸。

第四根为1994年,在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时铸造,并于1998年安放。

在卧铁之前,亦发现石桩、石人像等不同时期的古人为考量岷江水量的尺度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