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茵把孩子们的想法传达给小镇居民。刚开始,居民们有些疑虑,毕竟大家之前因为利益纷争,彼此间存在不少隔阂。但在曲茵的耐心劝说和解释下,大家开始认真考虑这个方案。
有一对邻居,老张和老李,他们以前经常因为争抢游客而闹得不愉快。老张擅长制作特色手工艺品,老李则对溶洞的历史文化讲解得头头是道。曲茵分别找到他们,对老张说:“张大哥,您的手工艺品精美独特,如果能和李大哥的讲解结合起来,肯定能给游客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又对老李说:“李大哥,您的讲解加上张大哥的手工艺品,就像给咱们溶洞之旅添上了双翅膀。大家合作,共同把蛋糕做大,分到的自然不会少。”
老张和老李听了曲茵的话,都觉得很有道理。在一次小镇居民的集会上,老张主动走到老李面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李啊,以前是我太计较了。曲茵老师说得对,咱们合作肯定比单干强。”老李也笑着回应:“老张,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咱们就按孩子们说的,成立合作社吧。”周围的居民看到他们俩和解,都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曲茵看到居民们的态度转变,便趁热打铁,在溶洞小镇的中心广场组织了一场溶洞文化节。广场四周是古旧的石屋,石屋的墙壁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屋顶的瓦片有着淡淡的青苔痕迹。广场上搭建了临时的舞台,周围摆满了售卖当地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的摊位。
曲茵提前让孩子们帮忙宣传,邀请了周边地区的游客。文化节当天,溶洞小镇热闹非凡。老张和老李合作的项目大受欢迎,游客们对手工艺品赞不绝口,同时也被老李生动的讲解深深吸引。其他居民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整个小镇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随着溶洞小镇旅游业的逐渐复苏和居民关系的和谐发展,曲茵又收到了来自一个沙漠绿洲中的贸易小镇的求救信。这个贸易小镇位于沙漠绿洲之中,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沙丘在风的吹拂下不断变换着形状。绿洲里有几处清泉,清泉周围生长着茂密的椰枣树,椰枣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椰枣。小镇的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融合了沙漠地区的特色,墙壁厚实,窗户狭小,以抵御风沙的侵袭。
然而,战争使沙漠绿洲中的贸易小镇的贸易活动几乎停滞。许多商路被阻断,货物运输困难。小镇的学校由于缺乏商业文化教育资源,孩子们对贸易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小镇居民之间因为有限的贸易资源和商路的争夺,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曲茵来到贸易小镇后,走进学校。教室里没有任何关于商业文化的教材和教具,孩子们对外面的商业世界充满了迷茫。
曲茵决定先为孩子们提供商业文化教育资源。她联系了一些商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募集了一批关于商业文化的书籍、商业案例分析资料、模拟货币和商品模型等。她在学校里设立了一个商业文化教室,里面摆放着各种商品的模型,墙上挂着世界着名商路和贸易城市的地图。
曲茵在学校里开设了商业文化课程。她带着孩子们来到小镇的集市,此时的集市有些冷清,只有寥寥几个摊位。曲茵指着一个空摊位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这里曾经是一个繁荣的交易场所,来自各地的商人都会在这里交换货物。”
她请来了一位老商人,给孩子们讲述贸易的故事。老商人坐在一棵椰枣树下,回忆着过去的辉煌,说:“以前啊,这个小镇是沙漠中的明珠,商人们带着香料、丝绸、宝石等货物,在这里进行交易。那时候,每天都能听到不同的语言,看到不同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