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洛阳水冷

大汉与罗马 云霞漫山河 1882 字 15小时前

袁华和古塔,带着一百名白马少年在洛阳住了十五天,他们白天走入洛阳的市井,与大汉的百姓交流。夜晚在一起研讨,并写下了一个文件,作为不奴族和大汉融合的根脉,也作为未来整合世界的民族宣言。

到目前为止,不奴族有一个先天的优势,那就是不论是乌孙,大月氏,阿兰,还是被征服的匈奴,他们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祖先起源于东方,他们的一条根脉上开出来的不同花朵。

现在,这些花朵要回溯源头,他们信仰新拜火教,他们相信人类终将整合,才能造出钢铁的巨人,征服宇宙,所以这群人聚在一起要开万族统合之认知。

这个文件的名字叫做《新中华文明:以汉语为针,以民为本,以科学为斧,以工业为力量,征服自然和宇宙》

世界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承载一切交流,它能极其精准和高效的表达,能承载人间的一切真理。

相较于其他语言,例如阿兰语,乌孙语,匈奴语,他们的文字都是模糊不清的,他们无法承载更多的知识。

往往为了一个新的概念,一个新的物品,他们需要重新创造词汇,而汉语可以简单组合来进行表达。

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以音节发音为标准的语言,他们的随着距离的延伸会不断变化,比如“水壶”,同样源于东方游牧民族语系的阿兰,乌孙,大月氏和匈奴,发音相近,却又不同。

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词汇会越来越不一样。

但汉字却能坚守千年而不变,这样方便知识的传递,也方便认知的统一。

汉语,如同一根坚韧的针,穿过历史的迷雾,串联起世界的文明碎片。它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思想的纽带。在这根针的牵引下,它将整合世界各民族的力量,带领全人类征服自然,最终迈向宇宙的深处。

新的中华文明,以“民”为根基。民,是文明的血脉,是进步的源泉。无论是东方的农耕智慧,还是西方的航海文明和商业精神,亦或是南美关于天文和数学研究,最终都是为了人的福祉。人生而有区别,最终的富裕程度可能会有差别。但不奴族要不断提高生而为人的生存底线,从最基本的土地所有权和住房开始,逐步推广到教育和公共设施,要每六年制定一个新的人类生存底线标准。

科学,是劈开神秘迷雾的战斧。新的中华文明不再依赖神话与传说,而是以理性与实证为武器,揭开自然的面纱。从发动机,到热气球,从自然育种,到人工育种,从生物自我免疫,到药物治疗,科学的力量将推动人类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而汉语,作为科学的载体,将把这些知识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全部的华夏族共同受益。

工业,是推动生产力的力量。新的中华文明将以工业为纽带,整合全球资源,形成强大的生产力网络。从金属冶炼,到工业制造,从水力到热动力,从风帆到发动机,工业的力量将让人类不再受制于自然的局限。而汉语,作为沟通的桥梁,将让世界各民族在工业化的浪潮中紧密合作,形成无坚不摧的合力。

征服自然,只是第一步;征服宇宙,才是终极目标。新的中华文明将以地球为起点,以星辰大海为归宿。在这条道路上,汉语将成为人类共同的语言,科学将成为人类共同的信仰,工业将成为华夏族共同的工具。而“民”,将始终是这一切的核心。

新的中华文明,不是封闭的孤岛,而是开放的海洋。它将以汉语为针,以民为本,以科学为剑,以工业为翼,编织出一幅人类未来的壮丽图景。在这幅图景中,世界各民族将携手共进,共同书写属于全人类的辉煌篇章。

写完这篇文章,袁华和少年们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何大汉千百年能够不断统一?

文字可能是关键!

尽管发音可能不同,但大汉最不同于草原的就是文字。一份政令,在大汉各个地方的理解是相同的,这就是认知的统一!

而草原,一份文字,经过多次翻译以后,意思会有所改变,会产生认知离散,从而无法产生心灵上的统一。而且,语言一旦变化,人心就会变化,因为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那就是你我,而不是我们。

大将军邓骘在此期间,专门派人请袁华到家里进行家宴,期间邓太后刚好回家省亲。

邓太后让左右皆退下,三人单独聊了一个时辰。

袁华在回到驿站以后,曾经对古塔说:“邓太后,乃奇女子也!东汉何其有幸,能有此太后坐镇大汉,延续了大汉的气运。”

袁华早已派人了解过邓太后,原因很简单,邓太后才是现在大汉真正的掌权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