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除了有他们要去的五中,似乎《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也曾经在这条胡同里住过。
另一条细管胡同在南边儿,因为那条胡同北边窄南边宽,胡同里居民平时进出一般是走难免的什锦花园胡同,为了跟上面那条胡同区分“什锦花园细管胡同”,实际上这条胡同本来的名字叫戏馆胡同,一直到民国以后才改名叫细管胡同。
到后世的时候,可能是为了跟北边儿那细管胡同区分,又被改名叫小细管胡同。
那边儿也曾经住过一个名人。
是跟伍连德一同奔赴东北抗击鼠疫,后于山东桑园牺牲在防疫第一线,现代生物制品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科学家俞树棻。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那位当年去江城感染COVID-19的四九城王姓专家。
不由让人唏嘘……
这个时期的四九城第五中学还是一所完全中学。
所谓的完全中学就是同时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在一起的中学。
再后来,八十年代开始九年义务教育,国内的完全中学就一点点地分开,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部纷纷独立。
所以后世就很少再有完全中学了。
五中也是如此,一直到后面九十年代鼓楼东大街的二十三中取消建制,五中在那里成立了民办的初中分校,校本部才成为一所高中学校。
这个年代,五中还一个特色就是,这还是一所男校,一直要到六一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女生。
这也意味着李想国最早的学妹,小一点儿的现在可能还在吃奶。
两个人到了学校,直接找的张校长和教务科的张科长。
一番例行的介绍之后,就在校长办公室里,李想国答了他们事先准备好的两份小学毕业考试的卷子。
当然,说是两份,实际上也只有语文和数学,别的科目并没考。
答完以后,教务科长拿去,交给两位任课老师批卷子。
之前校长私下里也说过。
这孩子是烈属,招进来对学校肯定有正面影响。
只要他的成绩差不多能及格就行,如果差得不多的话,他们也可以酌情放水。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除了作文以外,两张卷子的答案完全正确,这就让几位老师和校长非常满意了。
这么点儿大的孩子,又是近乎完全自学,还能拿到近乎满分的结果足以说明这孩子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强。
他们都觉得李想国完全没必要等到明年再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