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税

满唐华彩 怪诞的表哥 3225 字 1个月前

李峘、郑慈明换了一身粗布衣物,走到一个农户的家门口,已能听到里面传来的对话声。

“当然哩,今年的年景好哩,不打仗,河也疏通了,能不丰收吗?”

“这么好的年景,老丈能过个好年了。”有个年轻的声音问道:“交完了秋粮,余下多少粮食?”

“二十五石,小老儿还种了八亩桑田,回头可织出四匹帛来。”

“老丈这四口之家,一年二十五石粮,过得很紧啊,算下来也就勉强可以维持吧?”

“一年到头有得吃那就不错哩,总好过往年啊。”

“老丈种了几亩田?”

“三十八亩,种出了五十三石粮哩。”

听到这里,郑慈明连忙迈步入内,目光看去,只见一个三十多岁年纪,器宇不凡的男子正与一个老农对坐着,在院子里闲聊。

一瞬间,他便已确定这人便是当今天子,但还是回头一瞥李峘以确认一下。

李峘已经在行礼了。

“臣……”

薛白扫视了他们一眼,目光威严,同时挥手一摇,意示他们不可道破他的身份。

李峘想要说出口的话硬生生止住了。

郑慈明欲言又止,坐立不安。

“这俩?”老农站起身来。

“老丈不必理会他们,是来找我的。”薛白道:“老丈种了五十三石,如何只剩下二十五石。”

他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了几下,算了起来。

“三十八亩田,宋州属于中等土地,田税为十一之数,每亩须纳一斗,老丈最多也就纳四石的田税。”

老农虽然没读过书又不识字,可在这件事上却还不糊涂,掰着手指头说起来。

“郎君有所不知啊,小老儿原本是没有田的,种的这三十八亩地,那是三年前租的官田,得交两成的田租咧,八石田租,四石田税,十二石哩,另外还有三匹帛。”

薛白看了郑慈明一眼,若有深意,继续与那农夫聊天,道:“这田地既然不是你所有,如何还要交田税,这是重复收税啊。”

“郎君这是什么话?小老儿还能不交税不成?”

“这田税,朝廷是向地主收的,不是向佃户收的,若是旁的地主把田租出去要多收一成也就罢了,州县衙门这么做,岂不是偷吃了一成的田税?”

随着这句话,郑慈明额头上已沁出了汗水,开口想要解释些什么。

薛白已向老农问道:“那该是剩四十一石粮,如何只有二十五石?”

“还有支移钱,十二石粮小老儿可运不到洛阳,得由县署派人运……”

“好嘛,朝廷规定脚钱不收了,地方上就换了个好名字。”

老农听这年轻人嘲讽官府,有些怯,连忙道:“郎君说话可得小心些。”

郑慈明心里更怯,偏是不知说什么才好。

之后便听这老农掰着手指头数。

除了支移,另还有农器钱,这是因为如今才分出去的田亩多,不少农夫都没有农器。

这农器朝廷虽然让各地的冶炼坊锻造,让地方官府租借给农户,但地方上却以派分这些也需要大量的人力为由,另征收一部分钱。

此外,和籴依旧是大头,也就是官府出钱买走农户的粮食,作为军粮或赈灾之用。

但薛白仔细一问老农和籴的价格,就摇了摇头,之后便看着郑慈明,许久不再说话。

郑慈明被看得愈发心慌,终于忍不住跪倒在地,道:“臣请陛下给臣一个解释的机会!”

“解释吧。”

这场景看得那老农愣了好一会,眨了眨眼,道:“郎君,你可莫为了过瘾这般演着玩,要杀头的哩。”

薛白笑了笑,与郑慈明开玩笑道:“听到了吗?要杀头的。”

郑慈明大惊失措,又磕了好几个头,想要解释,却不知从何说起。

“这些,都是各县官吏欺上瞒下!臣……臣失察!”

“失察。”薛白道,“但你的账做得很漂亮,你的功绩也安排得很好,很醒目,朕都看到了。”

“臣……臣惶恐。”

“不急,且在这村里住上一夜,明日回宋州再谈吧。”

~~

回宋州的一路上,能看到包河流水潺潺,一道道水渠引着河水蜿蜒向各片农田,俨然一幅桃花源的场景。

继续向前,通济渠上船帆往来,繁盛非常,城池也很兴盛,道路宽阔整洁,商贸热闹。

不可否认这都是郑慈明的功绩,这些都不容易做到。

比如,通济渠因为携了大量黄河的泥沙,常常需要疏浚,此前安史之乱时河道便堵了,郑慈明能治理成这样肯定是费了心思的,包括这些水渠修成也不容易。

倘若薛白不是微服私访,而是随着仪驾由官员们引导而来,看到的全都会是这些功绩。

到了州署,郑慈明悄悄向人使了个眼色,意思是速去处理各县署的账册。

然而,他随着薛白进到大堂,却又是一愣。

因为他看到,竟有十余个账房先生已然在大堂上对账。

“如何?”

薛白往主位上坐下,道:“诸位可发现了什么不妥?”

“回陛下,并无不妥,宋州的赋税征税得当,正是依照朝廷规定每亩一斗的税额征收,与田亩数量相符。所征税赋,四成上供,三成留州,其余为公使钱、羡余,账目清晰,数额准确……”

郑慈明听着,却并没有看到欣慰,而是愈发紧张起来。

果然,便听薛白问道:“这些税额,是从宋州所有的田亩上征收来的。并不是只有一部分人交,另一部分人没交。”

“回陛下,据籍册所见,正是如此。”

“宁陵有五百顷良田,全属于荥阳郑氏所有,也交了税?”

很快堂上就响起了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