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林丹在得到大明的第一批援助物资之后,总算缓过了一口气,要知道他当年不辞劳苦的选择西征,想要兼并右翼蒙古诸部,就是因为他的汗廷本部太穷,而右翼蒙古一直有明朝给的岁赏,林丹汗想要取代它们获得岁赏。
当然了,最终的结果却并没有如他的愿,被林丹打败的右翼蒙古诸部转而投向了皇太极,而朱由检一气之下,也把原先给右翼蒙古的岁赏给停了。所以,林丹忙活了一场之后,除了赚了个名声之外,其它的好处啥也没捞着。
在此情况下,林丹才又把目光转回了东边,想趁皇太极把注意力集中在大明这边的时候,争取从一些已经投靠后金的蒙古部落手中夺取一些地盘。
无奈此时蒙古各部落,包括林丹的察哈尔部在内,都早已没有了成吉思汗时期的荣光。一来是因为各部之间长年的争斗,大家的实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削弱;
二来是在内斗期间,因为对相互之间的实力都在太了解了,于是他们大多数时候都采用了流寇式的抢一把就走的攻击方式,久而久之,就把以前的一些战术都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于是到最后,蒙古各部的战斗力,就有些像后世的某巴足球,观赏性有余而攻击力不足了,在打顺风战的时候还好,一旦遇上了势均力敌的对手,或者是实力要强过他们的对手,蒙古军队很快就会顶不住压力,继而形成溃败。
不过,林丹在得到大明方面援助的第一批物资之后,他又开始重新找回了信心。在手下的部众吃上了几顿饱饭,然后又拿上了大明方面提供的新式火铳之后,林丹就急不可耐的想要在其它已经投靠到后金方面的蒙古部落面前显摆一下。
于是,在牛大军率领的大明教官队伍,对林丹手下的蒙古军队训练了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之后,林丹就开始带着这些人马往东边出击了。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此时蒙古各部的战斗力真是已经拿不上台面了,林丹的察哈尔部在吃饱了饭,又有新式武器加持的情况下,很快就实现了势如破竹似的往东推进。
不管是哈喇沁也好、阿鲁科尔沁也好,在林丹携带有新式火铳的军队攻击之下,几乎是一触即溃,林丹的军队很快就推进到了察罕浩特城(后世的内蒙古赤峰市)附近。
而察罕浩特,是在林丹继承蒙古大汗之位后,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金轮千佛》记载,林丹汗在阿巴嘎哈伦山建造都城察罕浩特和金顶白寺。
同时,还兴建了许多供奉释迦摩尼佛的寺庙。二十六岁时接受灌顶,以佛法治理国家。并且将察罕浩特,作为了蒙古汗国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宗教中心。
察罕浩特汉译过来就是金刚白城的意思,从它的名字中也能看出其与佛教的渊源颇深。
而蒙古建造都城的历史上,一共有窝阔台时期的哈拉和林还有位于后世锡盟正蓝旗的元上都以及忽必烈的元大都北京还有巴尔斯浩特。
因此,察罕浩特,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最后首都,也算是蒙古汗国最后的辉煌。
察罕浩特在大兴安岭的南侧,南北皆是水草丰美的广袤草原,若再往深处行进则是一座座不大不小的山丘,如果有人来犯,便可以守株待兔在山坡上打阻击战。
城东的山谷可以直通辽东地区,也可以到达科尔沁草原。如果向北行进,则可以直通漠北地区。
而察罕浩特向南行进,距离明朝和后金的边界也不过半天的路。一方面能够使得族内百姓与中原地区互市方便,另一方面还可以遵守同明朝的相关约定,随时调兵前往后金的地盘以帮助明朝人遏制这个冉冉上升的政权。
当然了,当时林丹汗对明朝也是有些忌惮的。毕竟大明和蒙古之间的所谓互市,是林丹完全凭借武力打下来的,并且还是近乎勒索式的。如果明朝一旦变卦,他随时可以调转枪口将矛头直指这块肥肉,尽快的将自己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因此可以说,察罕浩特的地势非常优越,既可以遏制住科尔沁草原以及刚刚兴起的后金,又可以对刚刚归附的漠北诸部施加压力,同时还可随时从大明那里咬上一口。如果一旦发生不测还可以从克什克腾直接往西逃窜,正可谓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林丹兴致勃勃的回到自己的老巢之后,当然是些志得意满的感觉,想当初自己迫于后金的压力,不得不选择进行西往,结果最终却碰了一鼻子的灰。
而如今在得到大明的支持后,又从西往东,一路横扫过来,所向披靡,让他重新又找回了蒙古大汗的感觉,准备一鼓作气,再接再励继续大干一场。
林丹在察罕浩特城内经过一番权衡之后,还是决定先不和后金进行正面交锋,因为他已经数次在皇太极手上吃了亏,无论是他自己也好,还是手下的将领们也好,心里都有了一个阴影,都不太愿意面对皇太极的后金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