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到石头城。太子刘劭出迎父皇。
太子行礼后,刘义隆道:“此次北伐失败,责任在朕。太子你当时的意见是对的。”
刘劭赶紧作揖道:“儿臣惶恐。儿臣恳请父皇收回刚才的话。朝堂议论国家大事,直抒己见是臣子本分,儿臣当不起父皇称赞。如今君臣同心、对付胡虏大军是第一要务,儿臣以为过去的分歧不宜再提。”
刘义隆点头。叹口气又道:“如果檀道济没死,胡虏岂敢如此猖狂?!”
刘劭背心冷汗直冒,不敢接话。
刘义隆却不放过他,接着道:“听闻原彭城王那帮人仍不安分,胡诞世等歹徒竟然杀死豫章郡太守,妄想占据豫章郡谋反。值此国家多事之季,太子以为该如何处置?”
刘劭听皇上今天特意提及前年发生之事,心里苦涩。
皇帝刘义隆多次想除掉四弟刘义康,打的旗号都是说刘义康企图夺取刘劭的皇位继承权。
但刘劭心里有自己判断,很不以为然。
不过,此时的他,嘴上只能违心回答:“儿臣以为…儿臣认为不可姑息!”
“好。太子之言甚合朕意。”刘义隆转头对江湛道:“江爱卿,你理解太子意思了吗?回头你通知中书舍人严麝,让他到安成郡去看看原彭城王吧!”
江湛抱拳答道:“微臣遵旨。”
新年过后没几天,安成郡传来原彭城王自杀身亡的消息。时年43岁。
魏帝拓跋焘与宋帝刘义隆,两人年龄相仿,登基时间也差不多,可谓是一生的死对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人经常通过交换国书、写信等方式打嘴仗,互相讥讽、踩踏。
如今,两人隔江相望、近在咫尺,自然都不会放过撩拨对方的机会。
此时,刘义隆的心思是:老子误信了王玄谟的话。以宋国现有实力,想击败魏国,没有可能;
魏军骑兵很强、非常强!
但是现在,你拓跋焘没有水军,又能奈我何?只能望江兴叹!
拓跋焘此刻的心思是:通过这次反击,基本搞清楚了,只要是冬天,魏军跨过淮河并不太难。而跨过淮河后,抵达长江非常容易。
但,魏军也就是抵达长江北岸而已。
长江南岸,现在还是魏军遥不可及的梦。
魏军没带辎重、粮草,补给全靠抢掠。
在黄河~长江间扫荡一遍后,再次扫荡意义不大。因为没有东西可以抢夺了。
何况,就在黄河~淮河~长江之间,还有几个钉子户城池在宋军手里。它们随时可能对魏军发起反扑。
此地相当危险,不宜久留。
魏军疯癫了一把,现在必须唬住、稳住宋国皇帝刘义隆,不让他反攻。
然后,尽快率魏军撤离。
二人各自盘算着。
拓跋焘远来是客,自然要主动些。
他派人给刘义隆送去骆驼和名马。并提出和亲请求:请刘义隆将小女儿嫁给自己孙子拓跋濬。
刘义隆派使者田奇到瓜步城,给拓跋焘送去山珍海味、江南果蔬。
拓跋焘当着田奇面,拿起黄柑就吃。
魏军侍卫阻止皇帝,提醒当心有毒。
拓跋焘笑道:“我到建康来,不仅仅为了建功立业,更想与宋国结下姻缘、长期和睦相处。对宋国皇帝,我应该信任他。”
接着,拓跋焘指天对田奇道:“请你回去向宋主转达我的意思:如果宋主同意联姻,缔结和平盟约,我答应永不侵犯宋国一丝一毫。”
田奇对拓跋焘恭敬行礼。
回到建康城后,田奇把拓跋焘的意思转达给刘义隆。
刘义隆召集群臣讨论。
大多数官员都认为:与魏国缔结和平盟约是好事。
吏部尚书江湛反对。他道:“戎狄不讲信用。与他们缔结和约,毫无意义。”
太子刘劭已经查明,这江湛背后的家族,掌握着国家重铠甲打造作坊。他们从中渔利深厚,唯恐天下不乱。于是朝江湛怒道:“现在三位王爷身处险境,怎能轻易否决魏主缔结和约的提议?”
他起身,对着皇帝刘义隆躬身行礼,道:“北伐失败,我军将士死伤无数,几十万百姓遭凌辱,几千里国土被涂炭。儿臣恳请斩杀江湛、徐湛之,向国人谢罪!”
朝堂顿时安静下来,落针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