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论水准,你以为此篇如何?”
刘坤摆了摆手,浑不在意地追问道。
然而老太监却吱吱呜呜仍旧不敢多言:“奴、奴才见识浅薄……!”
“让你说你就说!”刘坤面露愠色。
“是,是陛下!”
老太监内心一颤,急忙道:“单论词作能出现在魏老先生的信函中,就说明,说明……!”
“说明什么?”
刘坤冷哼一声,鄙夷斥责道:“你还真是个老狐狸!”
他自然听出老太监说了实话,只不过是借着魏无期的名头撇清了自己,可谓老奸巨猾。
但不得不说那个赵元的确是个人才。
诗词文章竟能信手拈来,甚至还精通音律算学,堪称国士无双。
尤其在文道造诣上,竟连魏老也被折服得自叹弗如,这就有些可怕了。
毕竟作为大乾的文道泰斗,能与魏无期匹敌者,放眼天下也是屈指可数。
而且话说回来,虽然词作里明显存在影射前朝之意,但魏无期却毫不避嫌地写了出来。
并为赵元阐明,是当面写予那个苏家孤女苏晓蝶的,按照当时的情境和感触来看,实属正常反应并无不妥。甚至通篇诗词的表述相当贴切,心境犹如亲身经历,渲染得精彩绝伦。
身为皇帝,刘坤自知当有容人之量海纳百川,不疑人不避嫌!
也正因如此,他才在立国后,力排众议重用了大量的前朝臣子和官吏。
以期让人看到他求才爱才的宽厚心胸,吸引更多贤才良将进入朝堂,辅佐治理大乾江山。
是以看着魏无期信函里,对于赵元所做诗词纳入书院圣典的建议,他仅仅沉思了片刻就批阅写下了同意二字。
然而这一行为,直接看得老太监扑嗵一声跪了下去。
“陛下如此,实为不妥啊!”
词作再好,但也难逃追思前朝影射大乾之嫌。
何况那赵元不过一小小童生,所作诗词即便再好,也没有纳入书院圣典的资格。
毕竟读书人眼里的功名地位和长幼尊卑不可逾越,否则很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风波。
小主,
然而像是知道老太监接下来想要说什么,刘坤当即微笑摇头:“不必多言,朕意已决!”
一首饱含禅机哲理的插秧诗,便将农人形象升华至伟。
一首情境意境心境融合表达得妙到毫巅的青玉案,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拍案叫绝。
如此水准,即便书院圣典里的一些诗词,也难以望其项背。
而且他不仅敬仰魏无期的文道,更相信魏无期的眼光,甚至从来都没有怀疑过。
否则在君臣之礼的规制下,他也不会允许魏无期使用书信而不是奏折来向他上报消息。
这是他们君臣亲密无间的一种表现,不论尊卑,只谈天下,无论何时,一纸书信即可!
更何况魏无期在书信里大赞赵元以平民百姓身份,大行报国之心,敢以一己之力担负永宁的流民安置问题,可谓大忠大义。
甚至从魏无期书信中得知,那赵元虽有满腹经纶,但却并无官场朝堂之意。
这种清风明月般的隐世贤良,若连才华也被埋没岂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