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吧。”黎父走到旁边的双杠,把包子的小背包拎过来,才走向后勤办公室。
下午两点四十,众人都到齐了,樊政委、齐团长带着五人来到后勤办。
黎念楠、黎念槿、黎志刚下午重新抄了一份书面材料,正好现在可以让他们两三人传阅一份,待会再看实物。
这次人比较多,黎念槿和黎志刚分别带着两位村长先进行针筒注水的步骤,父子俩人在旁边指导,两位村长实操。
其他几人除了记者同志,都被黎念楠安排跟着水流走,直到到中间汇合处都稳定出水以后,他们就可以走动看其他他们感兴趣的部分。
完成了两轮共六垄地的浇水以后,西北军报的记者肖维正拍了一轮照片就跟着黎念楠,了解一些滴灌系统的问题,以及想要预约采访。
四点多完成所有地的浇水以后,他们在地里连同滴灌系统拍了一张大合照。
回到后勤办公室,水利局和两位村长都迫切想要知道,村里安装滴灌系统的话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和物料。
知道黎念楠和黎志刚明天就要离开,樊政委建议黎志刚下午至明天早上主要负责教会部队和村民制作大针筒。
明天早上会安排部队后勤采购车,负责接送黎念楠同志到村里实地考察,肖记者需要采访的话尽量安排今天下午这两个小时。
513部队和水利局会联系兄弟单位,获取塑料管报价,也会尽快安排兄弟单位过来视察,虽然黎念楠说这还只是简易装置,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
但他们准备先通知下去,至于其他单位愿意等新技术还是先学习使用目前的滴灌系统,他们就管不上了。
大西北的水资源多缺乏啊,这滴灌系统如果真能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相当于原来的灌溉用水量现在能浇灌3倍的农作物,天大的好事啊。
肖记者简单列了几个采访问题,先跟在黎志刚身边,看着他教众人制作大针筒,拍了照片,又向他采访了几个问题,这才回到后勤办公室。
“黎念楠同志,您现在方便接受我们一个简短的采访吗?”
黎念楠看着还听得一脸兴致勃勃的几位领导,“需要多长时间?”
“争取半个小时内完成。”
“行,那要不各位先跟阿槿看下我带过来的粮种和化肥?包括之前的暖房,冬天种小菜,也可以去看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等黎念槿带着众人离开以后,黎念楠示意肖记者坐下,端起搪瓷缸喝了半杯水。
“可以了,肖记者,咱们开始吧。”
“好的,谢谢黎同志,请问您是怎么想到滴灌技术和滴灌系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