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提前部署

说起来,袁崇焕曾两次修筑大凌河堡,但皇太极都没让他修完。大凌河堡位于锦州以东三十余里,处于大凌河下游西南岸,位置非常重要,是守卫锦州的重要防线。明军若要固辽,就必修此城;而后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从袁崇焕时起,双方对大小凌河二城争夺就非常激烈,已是两建两拆。

朱信对于正史上,关于袁崇焕死后发生的大凌河之战,还是十分有印象的。

孙承宗接任死去的袁崇焕督师蓟辽,依然奉行着继续加强宁锦防线,步步为营,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方案,力图向锦州方向逐步推进,压迫后金的战略空间,毕竟在野战无法与后金匹敌的情况下,堡垒战术也不失为良策,而修筑大凌河城就是以此战略为基础所做的决策。

当时的宁远巡抚邱禾嘉提出了直取广宁、义州、右屯三镇的方案。但是身为督师的孙承宗却并不完全同意他的策略,指出广宁城早已被后金损坏不堪用,且广宁距离锦州和大海两百余里。而义州地处偏西,离广宁有一百二十里,距离过远,无法声援广宁。

与其这样,还不如先收复右屯,毕竟右屯背靠大海可依托海运,离明朝控制区更加接近,易于屯兵聚粮,以此为进攻发力点。可惜美中不足的是右屯城因为战争而破坏严重,需要重新修建才能恢复使用,为了防止后金军在修筑过程中前来袭扰,就一定要修筑大、小凌河城,以连接松山、杏山、锦州等要塞,这样才能完美地构筑一条堡垒群。

大凌河堡在大凌河下游西南岸,位置非常重要,偏偏在修筑大凌河堡的过程中,负责执行修筑计划的宁远巡抚邱禾嘉违背孙承宗的命令,自作主张,将大凌河城和右屯城同时开工,分散了人力物力,导致了工期延误。

面对明军的重筑,皇太极当然不能坐视,他立即征调大军,直接打响了大凌河之战。并且皇太极这次发起的大凌河之战,一改从前硬攻的战法,采用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相结合,发起了经典的围城打援战。皇太极命八旗将士环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个小小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并不断击败了各路援军。

最终的结果就是,负责守城的祖大寿被迫投降,后金共俘获明军将领七十余人,其中不少是高级将领,明军经大凌河之战,损失惨重,关外劲旅,几乎丧失殆尽。而大凌河之战产生的恶果,就是辽西走廊洞开,后金随后不久就发动了松锦大战并取得胜利,以致于明军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从此,明朝山海关外,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关宁锦防线彻底被摧毁。

“我可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大凌河堡一败,整个广宁后屯卫彻底沦陷也不过是时间问题!大凌河堡虽然不用我守,但是我至少要在外围为大凌河堡建立一道防御屏障!”朱信心中暗暗思忖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