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怎么办

万中无一的机遇,不能就这样浪费了。造反,小道尔。

况且,明朝得国之正,为历朝之首,他是从异族手里收回的江山,也算是为大汉民族争了口气。

接下来每代皇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到了末代明帝朱由检,煤山惨厉一吊,慷慨赴死,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说崇祯勤政,就凭这点,历史上那个朝代能比。

后人对明朝的总结:”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

“其朝鲜、安南、琉球、曰本、占城、暹罗、满剌加诸国,乌思藏、童卜韩、胡奴儿于诸司,朵颜,赤斤、阿端、卜剌罕诸卫,奉法尤谨,朝廷待之,恩礼亦有加焉。”

”呜呼,盛哉!“

不是万不得已,何必去造大明的反。朱元璋残杀功臣,太子死前,还是有章可循的,杀的都是该死之人。太子死后,他才不顾一起。只要太子不死,傅家就是安全的。

放下造反不说,呆在京城,处处受人掣肘,搞不好把自己的小命都弄丢了。自己的命运要自己把控,不能被动地让小人操弄。得择一地方,培养自己的势力,把火药研制出来。

有了基础,才能谈得上风云际会。

怎么让朱氏父子放自己外任,傅钟边渡步、边思索,还得在太子手里想办法。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先在太子手里办几件大事,事成之后,朱标总不能有功不赏。这是第一步。

如果朱标如能顺利继位,哪怕他当一天皇上,朱允炆的地位才名正言顺的,靖难之役也许能避免,这是第二步。

至于将来的打算,三宝太监能下西洋,自己不能比他差。

想起后世西方人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不可思议的是,我大中华两次都是战胜国,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但越过越穷却是起码的事实,这帮狗日的西洋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只是这个锻炼之法,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还得想别的招。

太医院令就这么个水平,整个大明,还有没有被埋没的高手呢?

为了固本,先给给太子加加码。再找找当世医家高手,共同参详太子的救治之道,江湖中总有英雄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