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章 智商与情商

最终说服朱允炆,将周王从开封逮捕进京,废了庶人、流放蒙化,正式拉开削藩序幕。历史证明,这样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以及解决问题的核心,打草惊蛇还给了朱棣充分准备时间。

二,释放朱棣的儿子北归。朱棣的三个儿子,回京参加朱元璋祭礼,其中就有仁宗朱高炽。齐泰劝朱允炆不要放人,又是黄子澄建议放他们返回北平(大都当时被改为北平,直到朱棣称帝,才叫北京),表示朝廷并不怀疑燕王,这样才便于实施突然袭击。终于痛失到手的筹码。

三,最大的过失是推荐李开门(李景隆)统兵伐燕。早期李景隆还没有开门之心,只是好谈兵事,色厉内荏,活脱脱的一个纨绔子弟。齐泰再三劝说,不敌黄子澄在朱允炆心中的分量。

朝廷把50万大军交给了开门,他终究步了那个纸上谈兵赵括的后尘。就算这样,朱允文也没杀他。最后,李景隆打开城门,放了朱棣进来,京城由此罹难,建文帝朱允炆生死不知,出向不明。

最为冤枉的应该是兵部尚书齐泰。齐泰是1385年进士,(也是解元出身,他妈的,有才之人都聚在一块了)。曾任兵部主事、兵部侍郎,朱允炆晋升为兵部尚书。个人很有才干,既受明太祖赏识,也受朱允炆重视。在这三次建议中都与黄子澄持相反意见,但却未被朱允炆采纳。

照理,傅忠最理想的主簿是齐泰,但他要重用齐泰,那是他心中大司寇的理想人选,这时正在一门心思筹备接下来的两判考试,不容他分心二用。

傅忠把目光从黄子澄脸上收回,心里无限的叹气。

自隋文帝杨坚开科取士以来,直到1911年宣统退位,一千四、五百年间,三元及第的不过十六人。五百年出圣人,一百年出一个三元,也属非常难得了。

黄子澄乡试第一(解元)(注),会试第一(会员),殿试又第一(状元),可惜朱元璋问起他年龄的时候,他只记得自己今年三十四岁,竟然说不出自己的生辰。

这算什么问题,正好说明他专心学业,无暇旁顾。倘若朱元璋风趣地说一句,‘爱卿专心致此焉’,岂不成为千古美谈。可恨朱元璋竟无成人之美,将状元改为探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稍有人心者,当不会如此。

想起一个班级第一的心中的骄傲,乃至全县第一,全市第一,全省第一,全国第一,黄子澄睥睨天下人物,有值得自傲的资本,傅忠也能理解。当然,如能谦逊待人,才是成大事者的必备条件。

他被捕后,威武不屈,虽然没有像方孝孺说出:”你奈我十族何!“的豪言壮语,却大骂朱棣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体现了一个忠臣应有的气节,为后人所称道。与齐泰一样,九族被诛,自己也受肢解之刑。

四年抱死忠,三次误山河,说出来都是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