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不知朱棣心中的想法,回道““四爷,还不到确定的时候,也不知皇上有什么反应,太子也不会干看不说话。等到事情水落石出,说不定又是一场空欢喜。”
”快要开年了,(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了,我们还是要应付好出征大典。朝廷的事,暂时抛在一边的好。“
这个天纵聪明之人,除了傅钟,能把一切阴谋阳谋玩转如一。
朱棣自我安慰道:“土匪赌气出走,举朝谁敢这样做,这是犯上,我爹不可能咽得下这口气。”
道衍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然来,他绕绕头说道:“他给你爹的气还少了吗!不差这一回。只是一向精明狡猾的他为什么赌气出走,这事透着古怪。”
这事朱棣自以为摸清了傅钟的底,他笑道:“大师多心了,榆林改得面目全非,他能依账。要是我,不把朝堂闹穿气,怎肯罢休。”
道衍:“就是呀,榆林对户部多重要,申诉起来,还不站在他这边。有了这么个举足轻重的帮腔,到哪里都是个赢官司。”
朱棣:“也许他对朝政并不娴熟,您想呀,他出道的地位虽不低,可只是在榆林担任方面。回朝后,除了鼓捣他的大海船,什么时候参与过朝会。”
沉吟了半响,道衍叹了口气,“朝廷会有表示的,估计还是奈何不了他。”
果不其然,朝廷出了明诏,榆林兵回归建制,随傅钟出使高丽。
行省倒不是很难堪,调任江浙,虽是平调,算是高升。杨知府没有没有回任,两判也回了京城。除了经济,可见朝廷对新政不是全盘认可。
傅钟与朝廷打了个平手。
道衍却笑了,”表面上是打了个平手,道义上傅钟却输了。还是年轻,这是能赌气的事吗?依着我,把榆林的事扳过来,以前的功绩能保留下来,以后的威信只会增高。这一出走,以前的功绩,就像用水在木板上写字,不久就风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