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着老太师此刻顿住了,楚帝以为老太师是为了韦晟的丈人求亲,此刻便有些为难道,“叶作舟的罪名可不小,现已判了流放,倘若···”
韦邈摇了摇头,拱着手接着说道,“韦邈不敢替罪臣求情。只是韦家便只有这么一棵苗,眼下宜宁的娘家也落了难,往后晟儿的日子怕是难过了。”说着韦邈的老泪也不禁流了下来。
楚帝此时沉默了,这自然是知道韦邈是在帮韦晟伸手要官,而且还得是京官,又提到了韦晟妻子的娘家,想必也是借此再拉拢叶作舟的儿子。毕竟眼下韦家人丁单薄,正是需要多些力量的时候。
“太师,非朕不愿。只是其中的利害关系···想必太师也能体谅朕的难处。”楚帝有些犹豫地说道。
楚帝的话却是没有说死,太师辅佐过楚帝,韦俨又是纠察百官的御史大夫,眼下韦家实际上已少了韦俨这么一个支柱,而叶家也因叶作舟被流放而落魄,倘若继续这么下去,两家从长安城中消失也不过是迟早的事。
韦邈自知朝中的利益关系岂是三言两语便能说清楚的。既然他能倚老卖老,躺在功劳簿上跟楚帝提要求,楚帝又何尝会如此轻易地便能应下来,显然是得用东西换,此刻才要步入话题的中心。
韦邈对着韦晟使了使眼色,示意他可以离开了,但韦晟却没有及时领会过来,站在那儿还呆呆的问,“祖父可是有眼疾?晟儿去寻太医来给您看看。”还未等韦邈开口,韦晟说罢便匆忙出了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韦邈差点吐一口老血,心中暗自安慰,也算是有些孝心,终究也还是出去了。但是一想到这小子连这么基本的眼色都看不明白,将来又如何担当大任呢,每每想到这里,心中都不免有些郁结。
“陛下···”韦邈见林尽染此时还呆呆的站在那里,丝毫没有想走的意思,便拱着手唤了声。
“无妨。”楚帝淡淡一笑。
那看起来陛下要提的条件,便是跟这小子有关,韦邈暗自猜想到。
楚帝这会儿也示意孙莲英将其他一应人等都赶出去,便对韦邈说道,“太师想为韦晟和叶作舟之子谋个前程,朕倒也有个办法,只是希望太师能够支持,既不落人口实,又能为大楚选贤举能。”
“陛下请将,韦邈洗耳恭听。”
“朕打算在这长安城中每三年便设立一次科考,广邀天下之才来此文试,择优录取,优异者入翰林培养,而后便可进内阁。科考毕竟还是新制度,首年便先在长安试试这些才子的本事,若是可行便推行整个大楚,太师觉得如何?”说着楚帝便让孙莲英拿出一份文书,大致写了这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以及对录取考生的安排,包括成立新的职能部门翰林院。
韦邈接过后仔细阅读,生怕错漏了一个字。但也不过盏茶的功夫,韦邈读完后陷入深思,难怪陛下需要自己的支持。此举对世家大族的冲击,长远看来不可谓不大,京官毕竟只有这么多,且多数京职都是在京的世家及其他各地的大世家所占。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若是通过联姻或者师徒等方式,将科考学子进行捆绑,自己派系不也是壮大的吗?尤其是韦家这等相对来说是人丁单薄的氏族。
若是要通过其他的方式入内阁,常人怕是熬上二十年都不一定能进。倘若就算是靠着自己要熬个五年、十年便能进,自己这把身子骨能否活到那日?那今日这为孙儿要官的辛苦岂不是要白费。
但若是通过科举,进了翰林院,再入内阁,确实是光明正大又不落人话柄的方式,只是自己这个孙儿的本事···
“陛下高瞻远瞩。”韦邈缓缓放下手中的文书,却又有些担忧地说道,“此举自然是好的,但晟儿恐怕并没有那个本事。”
楚帝淡淡一笑,似是掌握了全局的模样,“如此,便是朕还有一件事要与太师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