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与夷陵之战是吴蜀两国不可化解的仇恨,两家虽然互盟了,但间隙犹在。在吴国大举出兵荆襄之际,蜀国又怎么可能放心的并力北伐!
或许,在吴国占据襄阳的时候,蜀国第一时间不是出兵雍凉而是增兵永安吧。
况且从魏国的角度出发,是绝不允许吴国占据完整荆州的。
得襄樊可威逼宛洛。
魏国定都在洛阳,兵力也大多驻守在洛阳以及雍凉,吴国一旦将襄阳占据与围困樊城了,恐魏国雍凉各部就浩浩荡荡从武关南下驰援了!
如先前襄樊之战后,魏曹丕还让曹仁放弃了襄阳与樊城。
但吴国将军陈邵入襄阳城还没几天,曹丕就觉得宛洛受到威胁了,便再次让遣曹仁出兵将城池夺了回去。
所以孙韶觉得吴国若想北伐建功,机会是在东线。
但不是在合肥。
而是在青徐二州,在于是否完整的掌控泗水之地。
他驻守在吴郡丹徒京口、督领青徐二州方向战事将近二十年了,对敌我双方的优劣早就看透彻了。
一来,石亭之战后魏国东线受重创、兵力寡少,被迫龟缩而守。
如若吴国偏师入巢湖、主力进军青徐二州,以魏国淮南的兵力而言,根本不敢分兵前去驰援,唯有依靠洛阳中军前来救援。
以魏国驻守徐州将士的战力、士气与数量等方面对比,肯定要比淮南更容易攻破。
再者,徐州士庶对魏国的归附感很低。
不管怎么说,早年曹操在徐州肆意屠戮的残暴,如今仍在黎庶的口口相传中。
且割据徐州的臧霸也没有被魏国征调归去洛阳几年。
最后一个缘由,也是最重要的缘由。
吴国兴兵北上青徐二州,能让内部上下戮力同心。
不管是早年孙策定江东基业,还是后来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其中功劳最大的乃是寄寓在江东的外来人士。
其中以青徐、淮泗人士最多。
而这些寄寓在江东的外来人士,如二张、周瑜、鲁肃、吕蒙以及诸葛瑾等人,也被孙策以及孙权给予了很丰厚的待遇。
不可免的,也变相的挤压了江东本土世家的利益。
江东的良田与铜盐之利是固定的,一部分被外来人士占有了,本土世家自然就心生怨怼,也不会热衷为孙家谋求万世基业了。
故而,若是吴国先将几为白地的广陵郡好生经营,让寄寓江东的人士督兵北上青徐二州,让江东世家看到自家利益可以恢复的机会,自然也就积极配合吴国的北伐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且若是吴国顺遂的占了泗水之地,也更容易将淮南打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