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为臣者忠心耿耿,为何都是如此结局呢?

朱棣听闻这些,面色顿时冷若冰霜。他手中紧握着玉带,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眼神中寒意四溢,似能将空气冻结。

“这朱祁镇!”

他的声音低沉而冷峻,似压抑着无尽的怒火。

短短几个字,却透出无尽的杀意和愤怒,“于谦如此忠贞,竟落得此般下场!”

他的语气铿锵有力,犹如金石相击,震撼人心。

他周身的杀气陡然升腾,仿佛无形的利剑,令人不寒而栗。

四周的侍从无人敢抬头,纷纷低眉敛目,生怕触怒这位刚烈的帝王。

当天幕揭示于谦的忠诚之时,朱棣的目光微微一颤。

自登基以来,他阅人无数,见惯了忠臣和奸佞,也识得文武之道的取舍之策。

他素知于谦是能臣,虽未能与其亲见,却早闻其威名。

抗倭保境、拯救京师,这样的大功,足以流芳百世。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样一个忠义之士,竟能舍生取义,甘为大明殉难。

“如此忠良,大明能有几人?”

朱棣的声音有些沙哑,他缓缓站起身,背负双手,目光投向宫墙之外,似穿越时空凝视着那位忠臣。

他的胸膛起伏不定,深深的愤慨在心中翻涌。

朱祁镇的行为,在他看来不仅是愚蠢,更是对大明江山的莫大讽刺。

与此同时,洪武年间。

朱元璋独坐御书房,手中的奏折被他轻轻搁下,目光却久久停留在天幕中揭示的一切。

那双曾经威震四方的眼眸,此刻满含复杂情绪。他的眼中透着痛惜,也透着几分无奈。

“于谦之死,虽非朕所见,但这因果,却源自于朱祁镇的无情算计。”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似自言自语,却又像是在对后世子孙告诫。

他缓缓起身,踱步于御书房中,脚步声在空旷的房间中回荡。

而他的目光投向窗外,无数过往浮现在脑海中。

他深知,权力的斗争中,忠臣难求,而一旦遇到,便如稀世之宝。

“若于谦不死,文臣势力便不会就此罢手。”

朱元璋喃喃道。他对权力的掌控深知其中利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