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惊现食石奇人
沂水的街头巷尾,人人都在谈论王清虚吃石头的奇事,这股热潮如汹涌的潮水,迅速蔓延至县衙。彼时,县令李丰正坐在书房中,审阅着堆积如山的公文。他是个心思细腻、好奇心极重的人,平日里就对世间的奇闻轶事格外上心。当听闻王清虚的事迹后,他手中的毛笔瞬间停住,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与好奇。
“来人呐!”李丰高声唤道,声音在书房中回荡。
一名衙役匆匆走进来,恭敬地行了个礼:“大人,有何吩咐?”
“听闻城外荒庙来了个能吃石头的道士,叫王清虚,你速速派人将他请到县衙来,我倒要亲眼见识见识。”李丰放下毛笔,神色中满是期待。
“是,大人,小的这就去办。”衙役领命后,转身快步离去。
不多时,两名衙役来到荒庙,见到王清虚后,恭敬地说道:“道长,我家县令大人听闻您的奇能,特命我等前来请您到县衙一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清虚放下手中的书卷,脸上依旧挂着那副温和的笑容,不慌不忙地起身:“既然如此,那就有劳二位带路了。”
王清虚随着衙役来到县衙,步入大堂。李丰早已在大堂等候,他身着官服,端坐在主位上,见王清虚进来,立刻站起身,目光紧紧地盯着他,上下打量一番。王清虚身形清瘦,破旧的道袍虽洗得发白,却干净整洁,斗笠下的双眼深邃而平静,透着一股超脱尘世的淡然。
“你便是王清虚?”李丰开口问道。
“正是小道。”王清虚微微拱手,行了个礼。
“听闻你能食石,可是真的?”李丰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王清虚微微一笑,轻轻点头称是。
李丰来了兴致,立刻命人取来各种石头。不一会儿,衙役们便搬来一堆石头,有圆润光滑的鹅卵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也有尖锐锋利的碎石,边缘如刀刃般锋利,看着就让人胆寒。
李丰指着石头说道:“道长,那就请你展示一番吧。”
王清虚走上前,神色平静,他先拿起一块鹅卵石,放入口中,随着清脆的咀嚼声,鹅卵石在他口中逐渐化为碎屑,他的表情轻松自然,仿佛正在品尝美味的点心。紧接着,他又捡起一块碎石,旁人看着都觉得危险,可他却毫不犹豫地放入口中,依旧吃得毫无压力,仿佛那些尖锐的棱角对他来说毫无影响。
李丰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啧啧称奇:“奇哉!奇哉!我为官多年,从未见过如此奇事。道长,你这究竟是何缘故?难道有什么独特的养生秘诀?”
王清虚咽下口中的石头碎屑,缓缓说道:“大人,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在常人眼中,石头坚硬无比,不可食用,但在小道看来,不过是顺应自然罢了。我与这石头,也不过是机缘巧合,并无特别之处。”
李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虽然王清虚的回答并未完全满足他的好奇心,但他对王清虚的敬佩之情却油然而生。他命人看座,又吩咐下人准备茶水,与王清虚交谈起来。
“道长云游四方,想必见识广博,不知可曾见过其他奇人异事?”李丰饶有兴趣地问道。
王清虚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缓缓说道:“这世间之大,无奇不有。小道曾在山中遇见过能与飞禽走兽交流之人,也见过能呼风唤雨的奇人。万物皆有灵,只要用心去感受,便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李丰听得入神,心中对王清虚的学识和见识更加钦佩。两人从奇人异事聊到民生百态,又从养生之道谈到为官之道。王清虚言辞恳切,见解独到,让李丰受益匪浅。
“道长,依你之见,我等为官者,当如何治理一方百姓?”李丰虚心请教。
王清虚放下茶杯,神色认真地说道:“为官者,当以民为本,心怀百姓,公正廉明。就如同这天地滋养万物,不求回报,方能赢得百姓的敬重与爱戴。”
李丰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起身向王清虚深深鞠了一躬:“多谢道长教诲,李某定当铭记于心。”
此后,李丰与王清虚相谈甚欢,直至天色渐晚,王清虚才起身告辞。李丰亲自将他送至县衙门口,目送他离去。
王清虚能吃石头且见识不凡的事,很快在县衙内传开,又从县衙传至民间,百姓们对王清虚的敬仰之情愈发深厚。而王清虚,依旧回到他的荒庙,继续着他云淡风轻的修行生活,只是他与县令的这番交流,为他的传奇故事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市井风云:王清虚智破骗局
在沂水,王清虚凭借着吃石头的奇能,名声如日中天,大街小巷都传颂着他的故事。无论是街头巷尾的顽童,还是田间劳作的农夫,亦或是店铺里的掌柜,无人不知这位神秘的道士。他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吸引众人的目光,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