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安史之乱:悔不当初

张九龄在当宰相的时候,曾经建议唐玄宗杀掉安禄山。当时安禄山还是张守硅大将手下的一个小头目,因为打了败仗,张守硅准备将他押送京城,交朝廷处置。张九龄得知此事后,向唐玄宗进谏:“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意思是说安禄山这人有着吃人的野心,而且面带反骨,应该直接杀了,以免留下后患。但唐玄宗却认为做人要大气一些,不能斤斤计较,于是就赦免了安禄山,并让他回到张守硅那里继续效力。

这件事对安禄山来说是个重大的教训,他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能活下来,不完全是因为唐玄宗的宽容和大度,还有皇上身边人的作用。因此,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想要向上爬,就得学会送礼。所以,他继续给唐玄宗身边的人送钱,而且加大了力度,以此来获得他们的好感。而这些人收了安禄山的好处之后,自然会在唐玄宗面前替他说好话。就这样,唐玄宗逐渐相信了安禄山,觉得他是个忠诚可靠之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影响。人们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意见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那些收受安禄山贿赂的人,正是通过不断地向唐玄宗传递正面信息,引导他产生错误的认知。这也说明了潜意识对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性,它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动。

大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这一天,天空依旧一片阴暗,初冬的阴冷让人们感到一阵阵寒意。然而,一场即将改变历史走向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之中。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正站在他的营帐前,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决然和野心,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踩在脚下。

“将士们,奸臣杨国忠屡次害我,我都忍了,如今他却软禁了皇上。今天我接到皇上密旨,圣上让我起兵清君侧。我们起兵不是反叛朝廷,而是为了大唐江山!“安禄山义正词严地发布战令。

随着一声令下,安禄山麾下的十五万名士兵开始行动起来。这些士兵来自不同的民族,有汉人,还有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少数民族,他们共同组成了这支庞大的军队。这些士兵们身着甲胄,手持兵器,士气高昂,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向着前方涌动而去,直至东都洛阳。

安禄山乘坐着一辆华丽的铁舆,他的属下们则骑着高头大马,或步行跟随其后。他们的队伍绵延数十里,烟尘滚滚,马蹄声响彻云霄,鼓噪之声震动大地。每一个士兵都充满了战斗的热情和对胜利的渴望。

“活捉妖孽杨国忠,再展我大唐雄风!”这是他们共同之心声。

此时,天下太平已久,百姓们已经习惯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战争,更不知道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当他们听到安禄山起兵的消息时,纷纷感到震惊和恐慌。

河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安禄山管辖的范围,这里的人民对他心怀敬畏。如今,面对安禄山的叛乱,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有的地方官员选择开门投降,迎接叛军的到来;有的则弃城而逃,希望能躲过一劫;还有些人奋起反抗,但最终还是被叛军无情地斩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禄山的叛军逐渐壮大。他们迅速占领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并继续向南推进。与此同时,身在华清宫的唐玄宗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即刻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作战方略。

万象神殿里,大臣们面色凝重,闷闷不乐,等待着玄宗上朝。只有杨国忠意气风发,一副志在必得模样。

他浑身上下都在发出这样的信息:怎么样?我早就说安禄山造反,力劝皇上杀之,但没有人相信。现在他反了吧。

玄宗皇帝来到朝堂之上,满脸愁容,揉着太阳穴,对着下方的群臣问道:“诸位爱卿,朕如今面临困境,不知如何是好。安禄山率领二十万大军造反,形势危急,你们可有良策能助朕迅速退兵?”

此时,朝堂上的一些老大臣纷纷站出来,向玄宗进言:“陛下,依老臣之见,应速速提拔武状元郭子仪和李光弼为节度使,派他们前往河北平乱。如此,方能迅速平息叛乱。”

玄宗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赞同。然而,就在这时,杨国忠却突然站出来,拱手奏道:“陛下,不必过于担忧。安禄山不过是一介草寇,独自作战而已。他手下的士兵都不相信他。因此,不出十日,他必将战败!”

玄宗闻言,喜出望外,急忙问道:“杨爱卿,为何如此肯定?快快说来听听。”

杨国忠面带微笑,自信满满地回答:“陛下,且听微臣一言。其一,安禄山虽然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但实际上他并未得到民心支持。只要我们揭露他的阴谋,那么他的军队必然会反叛。其二,我朝拥有傅小D发明的火炮和机关枪等利器,可谓天下无敌。其三,陛下乃真命天子,洪福齐天,上天必定会庇佑陛下。所以,不出十日,安禄山必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