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办学堂又是为了什么呢?”
陆鸣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你只知道陵邑么?”
刘据当然知道,这是大汉从秦朝继承的制度,
陵就是皇陵,邑就是城市,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根据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官员豪强及其家眷,大量迁徒到关中,安置在刘邦的长陵周围,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徒者居住。
后来的汉惠帝刘盈修建安陵,汉景帝刘启修建阳陵,汉武帝刘彻修建茂陵,都按照这个制度迁徙天下各处的豪强,安置于陵邑附近设邑建县,
这些地方聚集了大量有权有势有钱的人。
刘据不知道的是,算上历史上汉昭帝刘弗陵修建的平陵,这五个陵邑都位于咸阳原之上,也被合称为五陵,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也被称作"五陵少年。"
所谓不见五陵豪杰墓,指的就是这些地方。
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因为处于白鹿原之上,因此没能和咸阳原上的陵墓合称。
“老师,我知道这些,以前还听说有不想迁徙到皇陵的人去找舅舅说情呢,可是父皇没同意。”
卫青当初曾经为郭解说情,说他家贫,并不是豪强,不需要迁徙到茂陵邑,
但是刘彻一句话就堵死了卫青所有的理由,
“一个能找当朝大将军来说情的人,怎么可能是贫困人家。”
于是,刘彻更加坚定的要把郭解迁入茂陵之中。
“我觉得陵邑制度和学堂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太子以为如何?”
陆鸣卖个关子,
“就当做是今天的功课吧,太子回去好好想想,也可以向他人求助,
这道题没有正确答案,无论是否赞同,你说出足够的理由即可。”
两者本质上是否相通只是陆鸣的个人见解,不能作为通行的答案,探讨的过程更为重要。
刘据想了一会没有答案,脸色有些苦恼,
回到皇宫,见到自己父皇后立刻进行询问,反正老师说可以求助的,
自己的父皇不就是最好的人选么。
“父皇,这两者相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