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守虚,合道

颜产看的是一愣一愣的。

嬴政则愈发的昂起了下巴。

乌氏陀似懂非懂的道:“夫子,我还是有一点不明白,那就是佛学中的抓住烦恼修行,方生智慧,这个智慧是能够让我变得更聪明吗?”

乌氏陀着实有太多东西不懂。

没办法。

他的底子太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儒家思想都没学明白,更遑论百家皆明,一通百通,再晓佛学。

“当然不是。”

许尚摇头:“智慧,慧根……指的都是悲悯二字。”

“儒家孔孟提出了仁、恻隐之心,”

“道家人宗和佛门都讲悲悯,墨家讲兼爱。”

“实际上儒、道、墨、佛的核心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只有我们心中生出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悲悯之心、兼爱之心……”

“方能让我们这些独立的尘世个体,去跟他人互相联系起来,直至再无隔阂。”

“甚至于道家人宗,还希望用悲悯连通万物众生,进而贴合自然大道。”

“比如道家有天籁、地籁和人籁的说法,人宗就是要用悲天悯人之心,去感受无上的天籁之音,去分辨清风刮过山涧空洞的地籁之音,还有人籁彰显而出的情感。”

“遂:生而为人,你如果没有仁之端也,没有恻隐之心,没有悲悯之意,那么你就无法连通万物众生。”

“这就是没有慧根,注定此生艰难,外加无法存放己心,时时煎熬。”

……

有些人,无论他们再怎么家财万贯,都会麻木不仁,且只能看到生活中的不顺意。

尔后各种情绪黑洞,内耗无比。

最后搞的大家全都非常心累,只能对其避而远之。

也有的人……

纵使贫困无比,却能温暖他人,也能被他人温暖,看似贫困,实则富足。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轼。

我们的东坡先生,一辈子那叫一个颠沛流离,还好有个好弟弟。

每次出了事情。

一句弟弟救我。

立马就能转危为安。

尽管也经历了许多折腾,但苏轼很好的安放了自己的心,也让自己能够轻松的连通众生万物。

所以。

无论走到哪里,苏轼都是快乐的。

大家也都愿意跟苏轼交朋友。

因为他会给人带来温暖,心情放松。

“原来如此,我懂了!”

乌氏陀两眼放光,他总算开始感兴趣起来了。

同时他的旧有观念,也正式被许尚全面刷新。

悲悯,慧根。

我心如海,烦恼如轻风掠过海面,有的人只会泛起些许涟漪,有的人却掀起了惊涛骇浪……尔后不断被浪花淹没,最终酿成恶果……这就是慧根的不同,烦恼造成的心性影响也不同。

因此。

我们要抓住烦恼修行智慧,磨练慧根。

“夫子,不知除了神秀所做的诗句,还有其余弟子做出更高境界的嘛?”

乌氏陀本能的想要聆听刚刚故事的后续。

许尚笑笑:“自然是有的,神秀还有个师弟,名为慧能……他同样做出了个谒语。”

“其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相比于神秀,慧能的境界就要更胜一筹。”

“神秀拒绝众生的烦恼和业债,只为度化个人,便是住在了【净相】之中。”

“而慧能打破了【净相】,同时也消弭了己心与众生烦恼的对立,却依旧未曾达到大乘之境,只能算是站在了门槛上,神秀则是尚未入门。”

……

在禅宗看来。

你一味的抗拒众生烦恼,不惹尘埃,便是求净。

即:净相。

神秀属于迷在了净相之中。

腐儒老学究则是迷在了礼相之中。

乐正氏则是迷在了圣相之中。

包括死去的孔谦,应该算是迷在了祖相之中。

那么要如何脱离这些【相】呢?

佛学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许尚继续道:“也就是我们应当脱离众相,拥有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心性。此便是【无所住】!”

“至于【生其心】……意为我们脱离众相之后,还要再回到众相之中。”

“就像智慧是无法脱离烦恼而存在的,所以我们就得先出世,再入世。”

“进而达到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的境界,此便是真正的大乘!”

“而慧能算是触摸到了出世的【无所住】之境,距离入世的【生其心】只有一线之隔。”

“神秀则是依旧住于净相之中,他还需要把净相给空掉,方能更进一步。”

“另外佛学中的【无所住】,约莫等于道家的【守虚】。”

“大乘的【生其心】,则等于道家的【合道】。”

……

单纯的出世无为,与净相无异。

入世守虚则是道德经中,高于无为的存在。

许尚的大隐隐于朝,便是基于守虚的基础之上。

他觉得后续与荀子论辩的时候,肯定就得论一论究竟何为【守虚】了!

因为荀子的理念,许尚基本上都是认可的。

两人没什么好辩的。

那么就只能在境界上分个高低。

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