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暗影:求仕路上的风雪与曙光
在这艰难的时光里,杜甫在街头结识了一位落魄的老儒。
老儒虽衣衫褴褛,补丁摞着补丁,但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温和。
仿佛历经岁月沧桑后沉淀下来的平静。
两人攀谈起来,老儒得知杜甫的遭遇后,长叹一声。
“唉,想当年,太宗皇帝开科取士,广纳天下英才,那是何等的盛况!”
“四方学子怀揣着治国安邦的梦想奔赴长安,都盼着能在朝堂上一展身手。”
“可如今,世风日下,权贵当道,科举成了他们的私器。”
“但孩子,你千万不要放弃,只要信念不倒,总有出头之日。”
“当年颜真卿,初入仕途也屡遭排挤,可他坚守正道,终成一代名臣、书法大家。”
“你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杜甫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在黑暗的深渊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他想到那些因战乱、贫困而无法读书识字的孩子,心中的使命感愈发强烈。
他在心中默默思索,自己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不正是对信念的考验吗?
哪怕前路荆棘密布,他也要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天下苍生,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甫在长安的处境愈发艰难。
有一次,他连续几天都没有找到愿意接纳他诗作的权贵,身上的钱也花光了。
已经整整两天没有吃东西。
在饥饿与寒冷的双重折磨下,他的身体变得虚弱不堪,每走一步都仿佛踩在棉花上,绵软无力。
但即便如此,当他看到街头有百姓因贫困而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心中的使命感再次被点燃。
他深知,自己所遭受的苦难,与这些底层百姓相比,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他决心要更加努力,不仅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这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他在心中默默构思着新的诗作,要用文字记录下百姓的苦难,发出对这世道不公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