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泪湿红尘 醉风饮月 1181 字 1天前

语重心长地劝道:“夫人,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习之路,本就艰辛,些许奔波算得了什么?那位先生学问渊博,能传授宗文更多知识,拓宽他的视野。况且,与同龄人一同学习,相互切磋,进步更快。怎能因怕辛苦就放弃这等良机?若想有所成就,必要历经磨练。”

杨氏看着年幼的宗文,眼中满是不舍与担忧:“孩子还小,在外面若受了委屈,无人倾诉,无人照应,可如何是好?咱们在家一样可以教他读书识字,何必非要送去私塾?”

杜甫觉得杨氏目光短浅,有些生气地说:“夫人,咱们在家教导,终究有限。私塾有先生的悉心教导,有同窗的相互激励,这岂是家中可比?若想让宗文有出息,出人头地,就得让他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增长见识。莫要因一时的心疼,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家里的气氛变得异常压抑。

这场因孩子教育而起的争执,让杜甫和杨氏之间说话都少了许多。

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一声噩耗打破。

一日,杜甫神色凝重,步履沉重地回到家中,见杨氏正在教孩子们读书。

他沉默许久,长叹一声,缓缓开口:“夫人,安禄山叛乱,战火已燃,局势危急,如今长安恐再无安宁之日。”

杨氏手中的书掉落,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惊恐道:“这可如何是好?咱们一家老小,还有孩子们该怎么办?这兵荒马乱的,可让我们如何是好啊!”

眼中满是无助与绝望。

杜甫走上前,握住杨氏的手,试图安抚她:“夫人莫怕,为夫定会想办法。哪怕拼了这条性命,也会护你们周全。只是如今局势严峻,我们必须尽快寻得一处安全之地,躲避战乱。”

但他的眼神中,难掩忧虑与迷茫。

此后,杜甫四处奔走打听消息,每日早出晚归,疲惫不堪。

一日,他回到家中,满脸倦容,神色憔悴。

杨氏端来热茶,轻声问:“相公,今日奔波劳累,可有安全之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