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他眼光短浅,不会这样做。耽于大明讨伐残元的军威,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不仅不会增援,也不敢对巴彦卓尔有任何动作。因为,这不是抢了就跑的战事,这样,巴彦卓尔还是稳如泰山。
卜哈丁全族得以保全,实在是他的运气所致。
以陕、甘两行省的势力,剿灭也速迭儿,不是军事上的问题,难就难在,一旦也速迭儿继续北逃,抓不住他,到时终究是个祸害。不形成包围之势,两省高人自然不会轻易动兵,这就形成了战略相持的阶段。
如果中枢有意由两省出兵,策应东路大军地行动,榆林照旨意而行,北上讨伐也速迭儿就是,这仍然与卜哈丁无关,救他也是搂草打兔子的事。
卜哈丁人在局中,不识局中形势,也是情有可原。他只看到了不尊也速迭儿招降,有倾覆之祸。眼下秋高气爽,正是大军驰骋疆场之时。却没想到,也速迭儿这时就是要动刀兵,也是为了来年生计,打下巴彦卓尔,抢不到粮食,明年元人怎么办。也速迭儿再蠢,手下人也不会同意这个时候对卜哈丁用兵。他要用兵,只能是针对对我们汉人产粮区。
卜哈丁可能算到了这步,也可能没想到这步,就算算计到了这块,他也不知明年朝廷征讨的事。
这时侯,他总得归降一方,才能脱得大难。
综上,卜哈丁有难,难在他昧于大局,所谓的‘不识庐山正面目’,与也速迭儿一点关系也没有。
本来,对这种不识大局的小族,有点要求也不为过,但我心中另有打算。
殿下应该还记得我与韩国公(此时,李善长的爵位达到了顶点,由小国国公,进位大国国公)初次谈论的话题,中东有我们可能必须要得的东西,这个东西叫石油。现在,科学院工学分院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暂时没有得出结论,但总会有所收获的。
我们得了卜哈丁,就得了一大臂助,他总是中东人。不管他是什么秉性,能感化则感化,不能感化,剿灭他不过是早晚的事。
不花本钱而得一重要人物,何乐而不为。”
方孝孺这才知道,境界不同,看问题的着眼处就不一样,人家比自己看的远得多。他感激地对黄子澄点点头。